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质测试 > 正文

2023年全校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分析

发布时间2025-02-26 09:41:43

2023年全校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结果分析

测试单位

体育工作部

测试年级

大一、大二、大三

负责教师

刘宁、陈俊

测试项目

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倔、立定跳远、

50米跑、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男引体向上、

一分钟仰卧起坐。

测试日期

20233月-12

实测人数

免测人数

总平均分

男生平均分

女生平均分

优良率

17494

504

72.85

70.84

74.67

16.49%

优秀人数

优秀率

良好人数

良好

及格人数

及格率

201

1.15%

2684

15.34%

12842

73.41%

不及格人数

不及格率

达标人数

X≥50分)

达标率

不达标人数

X<50分)

不达标率

1767

10.1%

17074

97.6%

420

2.4%

项目排名

平均分

等级

1.体重指数(BMI)

94.36

优秀

2.50m跑

75.15

及格

3.坐位体前屈

74.57

及格

4.肺活量

73.17

及格

5.800m跑(女)

68.16

及格

6.1000m跑(男)

65.04

及格

7.一分钟仰卧起坐(女)

63.91

及格

8.立定跳远

59.59

不及格

9.引体向上(男)

40.46

不及格

总平均分

72.85

及格


(一)分析

如表所示,2023年我校全日制在校大专生3个年级实际参加测试人数:17494人(包含联合培养本科生),有504人免测。其中优秀人数:201人、优秀率1.15% ;良好人数2684人、良好率15.34% ;及格人数12842人、及格率73.41%;不及格人数1767人、不及格率10.1%。全校总平均分:72.85分、男生平均分:70.84分、女生平均分74.67分。

达标人数X≥50分)17074人、达标率(X50分)高达97.6%,优良人数2885人、优良率16.49%,及格以上人数15727人、89.9%。对比近五年数据,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整体有一定提升,但男生平均分明显低于女生平均分,经过分析,主要是由于男生个别项目差导致的。

从各项目成绩来看,体重指数(BMI)表现最为突出,平均分为 94.36,达到优秀等级。这表明在体重控制与身体指标健康方面,整体状况良好。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注重饮食均衡,控制热量摄入,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日常运动量,使得身体脂肪含量和肌肉比例维持在较为健康的范围。

50m 跑、坐位体前屈、肺活量、800m 跑(女)、1000m 跑(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成绩均处于及格水平,分数在 63.91 - 75.15 之间 。其中 50m 跑相对靠前,得分为 75.15,说明在短距离爆发项目上,大部分人能达到基本标准。这些项目达到及格水平,或许是因为学校体育课程中对这些项目有一定的训练安排,学生们经过常规训练,基本掌握了动作技巧和呼吸方法等,所以能取得及格成绩。但成绩不算突出,可能是训练强度和频率不够,没有达到进一步提升的效果。

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男)成绩不太理想,立定跳远平均分为 59.59,引体向上(男)仅为 40.46,均处于不及格状态,反映出在下肢力量和上肢力量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立定跳远不及格,可能是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下肢力量训练,如深蹲、蛙跳等练习较少,同时在起跳技巧和动作协调性上也缺乏足够的训练。引体向上(男)成绩差,一方面可能是男生平时上肢力量锻炼较少,日常生活中较少有机会进行这类需要强大上肢力量的活动;另一方面,引体向上本身对力量要求较高,动作难度较大,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力方式和训练方法,很难取得好成绩。

从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女生在 800m 跑和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有单独统计,成绩均为及格;男生的 1000m 跑及格,引体向上不及格。这初步体现出男女生在耐力和力量项目上存在不同的表现,耐力项目上男女生差异不明显,而力量项目上男生引体向上的不及格凸显出上肢力量训练的不足。男女生在生理结构上存在差异,男生天生上肢力量相对较强,但此次引体向上成绩不佳,更说明了训练缺失的问题。女生在耐力项目上能与男生成绩相近,可能是因为女生在日常锻炼中更注重有氧运动,耐力基础较好。

综合所有项目得出总平均分为 72.85,处于及格等级。这说明整体体育水平处于合格层次,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尤其是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等不及格项目,需要针对性加强训练,以提升整体体育素质。

(二)对策

在本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涵盖了诸如体重指数(BMI)、50 米跑、坐位体前屈、肺活量、长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以及引体向上(男)等多个项目。从测试数据所反映的结果来看,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与趋势。部分项目成绩表现突出,像体重指数(BMI)平均分为 94.31,达到优秀等级,这表明学生在身体质量指数方面整体状况良好,侧面反映出学生日常饮食较为合理,体育锻炼也维持在一定水平。然而,也存在多个项目成绩不甚理想,提升空间较大,例如立定跳远平均分为 59.09,引体向上(男)仅为 39.66,均处于不及格状态。综合各项目成绩,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为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针对性的、详尽的对策:

1、强化组织协同机制:2023 年体育工作部应主动肩负起组织协调的关键职责,积极筹备并精心组织 2023 年度全校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协同工作会议。在会议筹备阶段,充分调研各方面需求,制定详细的会议议程。会议期间,深入讨论并明确测试工作的各项细节,包括时间节点、人员分工、物资筹备等。会后,及时且准确地将年度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详细安排,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至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渠道,实时跟踪各部门的准备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障测试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

2、夯实学院主体责任:各二级学院务必高度重视 2023 年度全校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任务,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分工方案,将每一项任务细化分解,明确具体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为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视程度,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深入讲解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意义,以及良好体质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影响。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力量,需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锻炼建议。例如,针对耐力较差的学生,建议其增加长跑训练的频率;对于上肢力量薄弱的学生,推荐进行俯卧撑、哑铃训练等。同时,认真做好年度免测情况的统计工作,建立特殊学生群体档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帮助,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质健康测试中得到妥善的安排。

3、完善综测加分激励体系:目前学校综测分文件规定,体质测试及格加 20 分、良好加 30 分、优秀加 40 分,免测学生 5 分。由于及格和良好之间的加分差值较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追求优异成绩的动力,导致学生在体质测试中缺乏积极争优的浓厚氛围。鉴于此,建议进一步拉大及格和良好的加分差距,例如将及格加分调整为 20 分,良好加分提升至 40 分,优秀加分维持在较高水平,如 50 分或更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切实认识到提升体质测试成绩对综测加分的显著影响,从而促使学生以体质测试优良为导向的综测加分目标,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追求卓越,积极投入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中。

4、深化体育教学与精准指导:体育工作部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结合课外活动和阳光长跑延伸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锻炼体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各项目测试中的劣势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计划。例如,对于 50 米跑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开展起跑技巧、加速训练等专项课程;针对坐位体前屈柔韧性不足的学生,增加拉伸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并教授科学的拉伸方法。同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下的职业化体育课程建设,将职业素养培养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设计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例如,对于未来从事体力劳动较多的专业,加强力量训练;对于需要长时间坐姿工作的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腰背肌肉力量和身体柔韧性。通过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教学与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5、创新技术应用与多元激励举措:充分运用先进的智慧系统和刷脸识别技术,在田径场合理设置多个运动打卡点,打造便捷、高效的运动打卡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运动打卡,逐渐培养学生运动打卡的习惯,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结合校园阳光长跑方案的实施实际情况,精心策划并制定 “一小时田径场打卡活动”。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运动量,如跑步里程、运动步数等,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同时,在智慧 3.0 学生模块中,增设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年度集体及个人排名功能,实时展示学生的测试成绩和排名情况。定期对体质测试成绩优异和积极参与运动的同学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奖品等,增强学生的仪式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全校热爱体育、崇尚健康的良好氛围。

6、通过以上从组织协调、责任落实、激励机制、教学指导以及技术与激励创新等多方面的综合施策,全方位、系统性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助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体育工作部
电 话:020-61230991 020-61230992  联系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